為禁燒秸稈而對麥茬限高10厘米,安徽太和縣的這一舉措日前在網上引發(fā)爭議:因為限高增加了農機收割的成本,導致很多收割機離開,并引起種植戶的擔心,不少網友則批評麥茬限高系“拍腦袋的決定”。對此,當地回應,將會以補貼的形式降低農民的成本。(6月3日《南方都市報》)
麥茬10厘米,少了一把丈量民生的尺子。
麥茬焚燒,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當下的做法。當煤氣與煤炭等燃料還沒有進入農村之時,麥茬就是一種最好的燃料,那時候的麥茬,基本上填進了農民的爐灶。而當煤氣等燃料進入到農家之后,麥茬就成了一種累贅而被農民棄置。然而,麥茬還有另一種用途被人們所遺忘,那就是漚制土雜肥。被粉碎或者絞碎的麥茬麥秸,是可以摻入土雜肥中的,然而這些相對要費力的漚肥法也被當下的農民棄用。
由此來說,農業(yè)大縣產麥大縣,仍然可以靠政府的科研能力發(fā)展麥茬麥秸土雜肥,也可以將麥茬用于環(huán)保型造紙。而當這些統(tǒng)統(tǒng)沒有用途之后,才將麥茬逼到了焚之污染,不焚難分解、土地難消化的窘境,由此才引出了10厘米限高的官農互相抵觸的笑話。
政府的做法是以錢換環(huán)保,然而,太和縣環(huán)保局副局長謝樹民則稱,補貼并非直接發(fā)給種植戶,而是補貼資金是按照各鄉(xiāng)鎮(zhèn)小麥種植面積發(fā)放到鄉(xiāng)鎮(zhèn)一級,補貼給購買收割機、粉碎器、打捆機等器械的農戶。這顯然侵犯了廣大種植戶的利益。既然是麥茬補貼,憑啥不是按畝數面積而補貼,而專門補貼給買機器的農戶?那些買不起貴重農機,只靠勞力去種植的農戶之麥茬利益,豈不是白白被無視被遺忘?
太和縣麥茬新規(guī),是對沒有焚燒秸稈的麥田每畝再獎勵10元。然而,這個錢眼下不能馬上領取,而是要通過鎮(zhèn)干部驗收。層層驗收,層層把關,至少有時候就成了層層剝皮,到了農民手里,還能剩下幾個錢?“西瓜辦”頗被詬病,“麥茬辦”為啥不可以直補到農民手里?
麥茬10厘米,少了一把民生的尺子。沒有哪個官員會去到農民田里量量麥茬高度,而只能是一種含混不清與流于形式。與其麥茬限高,不如開發(fā)麥茬再利用的另一種途徑,與其層層驗收層層剝皮,不如直補到農民手中。要之,在出臺麥茬限高令之前,先拿民生的尺子丈量一下與農民的心理距離到底有多遠。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