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投資審批改革為企業(yè)上項目提供便利,強調一個“快”字固然好,但是在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背景下,也要強調對項目質量的關注。不能為了“穩(wěn)投資”,“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樣的審批都上;也不能為了顯示“行政效率”,放松對項目前置條件的把握。
近日,多地印發(fā)投資審批改革新版方案,密集出臺新政,頻放投資惠企大招。還有不少地方對重點投資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或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立項、規(guī)劃選址、用地、開工許可等各項審批服務不斷提速,力求打通項目開工前的“最后一公里”。與投資審批提速相伴隨,今年以來,多地紛紛加快重大投資項目儲備和推進的進度,不少地方上半年已經任務過半。(7月29日《經濟參考報》)
各地加快落實投資審批改革,不僅是“穩(wěn)投資”應對經濟下行的需要,也是在處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上,政府對自身角色的正確認知和主動轉變。無論是開辟“綠色通道”,還是提供“一站式服務”,抑或是全流程壓減審批時限,體現(xiàn)的都是政府對市場的尊重,對經濟民生的關切和對服務人民的自覺。
部門多、程序雜、耗時長,這可能是很多企業(yè)以前對于項目審批的直觀感受。不可否認,這種繁瑣而漫長的審批程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實現(xiàn)有關部門對項目的有效監(jiān)管。畢竟,在這個漫長的審批時間中,有關部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項目。
但是,同樣不可否認,如此審批程序往往讓企業(yè)疲憊不堪,錯過項目上馬的市場時機導致項目流產,同時也有可能為一些人權力尋租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外,在這樣的審批流程中,有些時候,審批權力主導了項目存亡,市場作用反而退居其次,不可避免地會讓一些市場不認可的項目蒙混過關,扭曲了資源配置。因而,進行投資審批改革,也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題中之義。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尤為重要、必要和迫切。
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需要激發(fā)市場活力。推行投資審批改革,讓市場從繁瑣漫長的投資審批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快立項、快選址、快落地、快投產,為“穩(wěn)投資”貢獻力量,是激發(fā)市場活力的選擇之一。由此觀之,經濟下行壓力成為了倒逼投資審批改革的現(xiàn)實動力。
應當看到,投資審批改革為企業(yè)上項目提供便利,強調一個“快”字固然好,但是在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背景下,也要強調對項目質量的關注。不能為了“穩(wěn)投資”,“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樣的審批都上;也不能為了顯示“行政效率”,放松對項目前置條件的把握。要張弛有度,松緊結合,在改革投資審批制度的同時,對于關鍵條件、關鍵環(huán)節(jié)不能“馬虎”,對于項目質量不能放松?傊,投資審批既要“快”,也要“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chuàng)評論、理論文章可發(fā)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以“穩(wěn)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切實抓好穩(wěn)投資各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