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則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震驚了學術界。來自深圳的一名科學家宣布,“一對基因經(jīng)過修改的雙胞胎嬰兒已于11月健康誕生,基因編輯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xiàn)歷史性突破!
新聞中所說的基因編輯技術,是時下生命科學的一項熱門技術,它能夠精確定位并修改基因,被稱為“下一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雖然具有理論上的遠大前景,但從倫理層面上來講,現(xiàn)階段基因編輯技術是不能被允許的。這是因為基因編輯雖然針對個人,但會將編輯后的基因遺傳到下一代,從而造成整個人類世界的倫理難題,比如怎樣區(qū)分治療疾病和優(yōu)生優(yōu)育之間的關系,是否會有“優(yōu)化人種”的發(fā)展趨勢?是否能被各地的文化和宗教接受?基因編輯還具有脫靶風險,一旦不小心修改了目標以外的基因,會造成不可逆的風險。因此,即便是最開放的生物倫理觀念,也認為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要有確定前提,即僅限于對病情以及狀況充分認識下使用,必須確定沒有其他的辦法,必須經(jīng)過充分的倫理評估。
此次事件所提到的基因編輯試驗,主要針對一種叫CCR5的基因。資料顯示,該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有些缺失CCR5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但是,這也是公眾質疑的焦點所在,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jīng)公認的會感染HIV?敲除這個靶點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已經(jīng)有許多學者指出,對CCR5進行編輯是不理智的,因為現(xiàn)階段還不能證明它是可以完全缺失的,貿(mào)然敲除它,有可能產(chǎn)生重大風險。其次,現(xiàn)有的母嬰阻斷技術已非常有效,可以阻止新生兒被艾滋病感染,不必采取基因編輯技術。再就是脫靶風險,編輯嬰兒不是編輯玉米,失敗了可以扔掉重來,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就等于百分之百的失敗。
基因編輯是全世界科學家非常慎重的一個舉措。即便是作為一項形式上的研究成果,也得先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接受同行評議。此次基因編輯直接用在人身上,而且是以新聞結果曝光,類似于“人體試驗”,嚴重違背了基本的科學倫理規(guī)范。值得追問的是,這項試驗到底是誰批準的?依據(jù)是什么?這些問題不清楚,就很難確信它合法合規(guī)。吊詭的是,雖然團隊曬出了倫理審查書,但許多參與簽名的人已出來聲明,自己并沒有參與其中;涉事醫(yī)院也回應不知情,試驗不在醫(yī)院做,孩子也不在醫(yī)院出生;當事人的單位南方科技大學也宣稱,這名科學家未向學校報告,嚴重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guī)范。各方面的證據(jù)交叉顯示,竟然沒有任何人能為此事負責,那么,它到底如何通過的?事件本身到底是真是假?公眾亟需一個答案。
看過倫理審查書的人或許都記得,在申請理由一項中,申請人只用了小鼠和猴子的試驗佐證安全性,而在文末,又言之鑿鑿地寫道,“這將是超越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這也許能大致看出些端倪來,當我們急于去創(chuàng)造某個世界領先時,真的連科學倫理規(guī)范都不顧嗎?科學界齊刷刷的反彈已說明了這點,如此草率且真假難辨的試驗,是對被試者的不負責,是對科學精神的違逆,是對人類尊嚴的漠視,必須追究到底。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