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產(chǎn)研究中心28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目前,50大城市賣地1.77萬億元,其中九成城市賣地收入超過百億元,蘇州、南京、上海、杭州賣地金額更是突破千億元。高企的土地財收,對因經(jīng)濟疲軟而財源吃緊的地方政府來說作用不言而喻。(9月29日《經(jīng)濟參考報》)
土地財政已被詬病多年,其對宏觀經(jīng)濟運行和產(chǎn)業(yè)調(diào)整升級的危害也已經(jīng)形成共識,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土地財政依然故我。似乎每任地方官員對“賣地”都異乎尋常的熱情。這也難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僅僅依靠稅收不足以支撐財政開支的情況下,不賣地又怎么辦呢?當然,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也在其中起了不少作用。但是在兩種觀念同時支配個體行為的時候,誰也無法判斷究竟是哪種觀念起了決定作用。因而,不能因為土地財政的存在,就斷定主政者政績觀扭曲。
還有很多人習慣從制度的角度分析土地財政的形成,認為是上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推動了土地財政的形成,這未免過于武斷。分稅制改革的確對土地財政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但不能說是前者導致了后者。誠然,分稅制改革減少了地方的稅收收入,但這并不必然推出地方政府實施土地財政的結(jié)論。地方的稅收減少也可以倒逼地方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增加稅源。為什么最后偏偏選擇土地財政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房價漲了,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大漲。房價漲了,地價就漲。地價上漲給了地方政府輕松獲取財政收入的機會,才促使其選擇土地財政。歸根結(jié)底,是高房價促成了土地財政。
或曰,應該是地價推動房價,而非相反。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地價和房價的關系完全不同于面粉價格和面包價格的關系。地價和面粉價格的形成機理完全不同。地價是地租的資本化,而地租來源于土地附屬物的收益。房子作為土地的附屬物,房價自然是形成地租的根源。房價高必然導致地租上升,而地租上升進而導致地價上升。因而不是地價決定房價,而是房價決定地價?梢杂^察,但凡房價上漲之后,地價必然跟著上漲,地方政府的賣地熱情也高漲。
再來看面粉價格和面包價格,面粉價格是面包價值的貨幣反映,并且作為面包成本計入面包的價格中,其價格傳導是從面粉到面包。這恰恰與地價和房價的關系相反。將地價和房價的關系比作面粉價格和面包價格關系,荒謬至極。
不是土地財政導致了高房價,而是高房價導致了土地財政。明確了這個關系就明確了杜絕土地財政的根本之策,那就是就是控制房價快速大幅上漲。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房地產(chǎn)泡沫與治理土地財政是統(tǒng)一的,二者不可割裂開來。如果撇開高房價,尋找土地財政治理之策,效果很難彰顯。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