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
寬2米,即六尺,有一個故事:清康熙年間,張英擔(dān)任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后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巷,張家人不同意,寫封加急信給張大學(xué)士,希望他能利用權(quán)力干預(yù)。張英看信后,回信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睆埣胰碎喠T,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也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現(xiàn)在,“六尺巷”已成桐城市的一個國家3A級旅游景。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時任國務(wù)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后,題辭曰:“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張、吳兩家,各讓三尺,遂成一條由鵝卵石鋪就的小巷。而今,張吳兩家已不在,小巷雖小,唯見六尺巷內(nèi)樹木森森,留下了“禮讓”美名。在今天,重溫這個“六尺巷”的故事,依舊很有意味。
“六尺巷”精神,就是“互讓”精神,就是“和睦”精神,就是“和諧”精神?上驳氖,昔有“六尺巷”,今見讓三秒。人們發(fā)現(xiàn):在今天的馬路上,“車來人往毋需搶,讓他三秒又何妨?”成為許多駕駛者的共識,車讓人并不鮮見。上海思慧德安防設(shè)備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姜賀松沒有料到,他駕駛著公司車輛在路口禮讓行人時,竟意外“堵”了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白少康的車。他更沒想到,白少康特意記下他的車牌號,在電臺接受訪問時為他點贊。姜賀松已記不清事情發(fā)生在哪個路口,因為“這是我開車的習(xí)慣”。
這種開車禮讓行人的習(xí)慣,的確是值得贊揚的,并值得大大提倡。這也是今天生活中“六尺巷”精神的體現(xiàn)。有位老人習(xí)慣性地站在斑馬線中等車先行,一輛出租車開過,駕駛員從車內(nèi)微笑,伸出手示意先行。這是一個多么溫馨的鏡頭。如果車讓人的行動蔚然成風(fēng),則可使上海更加“和諧名城揚”。
時下上海整治交通,除加強對違章者的處罰外,還要提倡這種“禮讓”美德。汽車拐彎,在斑馬線上應(yīng)主動避讓行人;兩車相遇,禮讓為先,不爭這幾秒鐘或十幾秒鐘的時間,更要杜絕開“霸王車”。你讓我三秒,我讓你先行,許多交通事故和交通糾紛就可以避免。
禮讓別人先行,對公共交通來說,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在斑馬線上,行人看到車輛減速或停車等候,反而會加速小跑經(jīng)過路口,加快了交通的暢通,而“爭分奪秒”行車的結(jié)果,可能形成嚴(yán)重的堵車,欲速反不達。
“六尺巷”精神,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重要的道德范疇,可以成為做人的一桿標(biāo)尺。在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時,都不妨用“六尺巷”精神來衡量。多一分謙讓,多一分寬容,有時糾紛立即化解,甚至化干戈為玉帛。今天,我們?nèi)缬龅揭恍┓窃瓌t的爭端,“讓他三尺又何妨”。試一試,如何?
(責(zé)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