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署名文章《用擔當?shù)男袆釉忈寣h和人民的忠誠》,文章指出,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黨中央制定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兼顧必要和可行,做不到的寧可不寫,寫上的就要管用,制定條例就是要重點解決不擔當、亂擔當問題,要保證制度的有效性、可執(zhí)行性。文章同時指出,任何一項制度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不能把亟待破解的難題淹沒在大量制度條文中,也不能把重要的政治信號變成學術研討,導致制度遲遲出不了臺、貽誤了時機。要重視制度建設,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
“制定規(guī)則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新實踐的開啟”,王岐山書記提到的“制度陷阱”,就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研究中國歷史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錢先生認為,中國政治制度演繹的傳統(tǒng)是: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制定一個制度來防止它,結果制度越來越繁密復雜化,就易產生歧義和漏洞,往往造成前后矛盾、執(zhí)行困難,反而失去效率與效力,這就是“制度陷阱”?梢钥闯,王岐山書記此次在文章中再提“制度陷阱”問題,無疑強調的就是在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制度建設,堅持用制度來管權、管事、管人,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堅決避免在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的道路上陷入所謂的“制度陷阱”。
從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為什么要避免陷入“制度陷阱”來看,其一,形成“制度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只把“制度當工具,不把制度當依據(jù)”,制度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出了偏差,會使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當一項制度不被尊重和有效執(zhí)行的時候,就不得不另外制定制度去維護或取代它,從而陷入“制度陷阱”的怪圈;其二,從“制度陷阱”本身來看,就是因為其增加了制度成本、損耗和浪費了大量的政策資源、影響到制度的權威性,也會危害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必須要堅決加以防止;其三,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在黨、政還是學界,都存在著“話不離制度、事不離制度”的“中國制度很忙”現(xiàn)象,大家把制度說的神乎其神,把一切問題都歸根于制度問題,貌似制度就是一劑“萬靈藥”,可以包治中國的“百病”,這已經成為一些人的思維定勢,因此必須要加以糾正和指引。
從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怎樣避免陷入“制度陷阱”來看,一是要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注重增強制度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完善性。出現(xiàn)“制度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一項制度在制定的過程中或者過于原則、籠統(tǒng)或者漏洞很多從而導致該制度先天不足,因此需要制定更多的相關制度來完善它,可見,注重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的科學性和嚴密性,注重制度之間科學匹配、相互補充,有效銜接對于避免“制度陷阱”至關重要;二是從制度執(zhí)行的角度來看,“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就在于執(zhí)行,制度流于一紙空文就會讓制度失去效力。因此必須要強化黨員干部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制度執(zhí)行能力建設,落實問責機制,讓制度運行起來,讓制度越來越“行”,而不是越來越“多”,這能有效的避免“制度陷阱”;三是從制度文化的角度來看,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建設不僅要有制度的“硬件”,還要有制度的“軟件”,這個軟件就是制度文化,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為制度的遵守和執(zhí)行提供強大的內驅力,能形成人人為制度鼓與呼,人人為制度思而行的氛圍和局面,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關鍵一招。
從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意義來看,一是可以節(jié)約制度成本和行政成本。眾所周知,一項制度從準備階段到最終制定完成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制定出來的制度如果不科學、不嚴謹或者沒有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就會變成“稻草人”,甚者還需制定更多的相關制度來完善和補充它,這必將增加制度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各種成本,顯而易見,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對于節(jié)約政策成本和行政成本意義重大;二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可以提高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讓制度嚴起來,管用起來,讓制度真正發(fā)揮效力形成對各方的威懾,真正讓大家以制度為所思所行的準則,對于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意義重大;三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可以讓制度和人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就能從更深層次上培育人們認同制度、敬畏制度的文化,鞏固制度運行的基礎,讓制度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
中華民族正昂首走在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我們離這一目標已經越來越近,這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一個共識。在偉大的征程上,我們要不斷堅持制度自信保持制度定力,一方面要繼續(xù)補齊各方面制度短板,另一方面在制度創(chuàng)新和建設中要謹防落入“制度陷阱”的怪圈,以此來不斷厚植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為實現(xiàn)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制度保證。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