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只有不斷加大力度,使“房住不炒”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切實走出一條“去房地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人民群眾才能擺脫房價上漲造成的心理焦慮,真正形成對美好生活的預期,產生更多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引起全場長時間熱烈掌聲。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最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其中住的載體就是住房,其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溫暖安全的棲息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的必需品。安得廣廈千萬間,居住功能是住房的本質屬性。嚴格意義上說,住房是社會準公共物品,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一樣,屬于涉及財政收入公平分配、減少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正等人類社會治理與群眾美好生活的基本命題。
當下全球疫情蔓延,金融市場跌宕起伏,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主要經濟體無底線集體“放水”,無疑引發(fā)人們對資產價格“注水”的擔憂,擔心房價新一輪大漲,擔心物價大幅上揚,擔心收入出現問題。數據顯示,4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微漲,也出現“房抵貸”等借資炒房“雜音”。央行及相關地方快速徹查有關情況,監(jiān)管機構嚴查違規(guī)資金入市,再次表明了管理層落實“房住不炒”的決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城市化使物質財富大量涌現,其中顯著標志之一就是百姓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以上海為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住房緊張連同交通擁擠、環(huán)境污染是上海城市病三大頑癥。1985年,上海市區(qū)180萬住戶中,按國家部頒標準統(tǒng)計竟有89.98萬住房困難戶,幾乎占市區(qū)住戶一半,位居全國之首。其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平方米的擁擠戶有21.6萬戶,居住不方便戶有24.3萬戶,人均居住不到2平方米特困戶有16660戶!傍澴踊\”在飄搖,“鴿子籠”里的居民飽嘗著酸苦艱辛滋味。
浦東開發(fā)開放一聲春雷喚醒了黃浦江兩岸,大規(guī)模舊城改造與新城開發(fā)神奇地改變了上海的城市面貌,住房緊張這一城市頑疾也快速得以診治疏解。據權威調查數據,目前上海市常住居民家庭戶均居住建筑面積達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4.16平方米。不少人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享受著舒適居住帶來的身心愉悅和幸福生活。
然而,事物總是有兩面性,F在面臨的問題是,在艱難跋涉走出居無定所、空間狹小、環(huán)境惡劣的住房困境過程中,市場化供給的商品房發(fā)展模式使住房成為不斷漲價的昂貴商品,同時被人們當做一般等價物進行交換。這種市場化導向,使得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將住房視作個體、家庭、族群投資利得致富的工具,五花八門的“房產顧問”“炒房團”“房姐”“房叔”“房爺”等應運而生,造成房地產市場一片亂象;而普通百姓用“六個錢包買房”,透資未來幾十年,導致圍繞“房子”產生了一系列社會新矛盾。
房地產亂象的負面效應日益顯露,其中有一點值得特別警惕,就是人們財富價值觀的偏差迷失:到底憑什么致富?怎樣的獲得感才能在心靈深處品味到真實的幸福?在一些人看來,千辛萬苦不如一個“拆”字,勤勞一輩子不如買一套房子,愛情至上敵不過房產誘惑。說到底,資本利得大大高于勞動利得,導致一部分人靠炒房賺錢、拆遷補償成為新食利階層,對全社會勞動價值觀帶來嚴重損害。令人可期的是,面對房價“緩升-攀升-飆升”這個折騰中國人的最大社會熱點困局,上下同焦慮、齊憂愁、共思考,正逐漸達成共識:資產泡沫非強國之策,土地財政難以持續(xù),高昂的房價導致各類綜合性成本上揚,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創(chuàng)新發(fā)展競爭力的瓶頸,房地產市場亟待規(guī)范以獲得健康發(fā)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近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繼續(xù)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并提出“穩(wěn)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保持了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xù)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只有不斷加大力度,使“房住不炒”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切實走出一條“去房地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人民群眾才能擺脫房價上漲造成的心理焦慮,真正形成對美好生活的預期,產生更多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何建華)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chuàng)評論、理論文章可發(fā)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穩(wěn)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要先解決關鍵問題
共有產權房,落實“房住不炒”的積極探索
保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