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上充滿了經濟衰退、金融危機以及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經濟災難,這些事件也成為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長期熱門話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成為經濟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孵化器或催生劑。人們習慣于說:千萬不要浪費掉一次經濟危機。意思是說,由不同起因導致、后果嚴重程度不一的各種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終究造成人們不希望看到的或大或小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計的傷害,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從慘痛經歷中汲取教訓,這些代價就白白付出了。
從世界范圍看,這場新冠病毒疫情還遠遠不會完結,因此,我們目前的任務尚不是對之做出總結或者進行反思,而應該從某些角度提出有關問題進行思考,既討論不同沖擊事件之間所具有的共同點(“一樣”),也討論各次沖擊之間不盡相同(“不一樣”)的地方。
新冠病毒疫情發(fā)展的特點和方向,決定經濟復蘇的時間、方式、路徑和效果。因此需要依據事件發(fā)展的進程和順序,按照宏觀政策的類型和手段特點,選擇恰當的出臺時機。在疫情發(fā)生的早期,流行病學倒V字形曲線處于峰值前的上升階段,為了控制疫情大范圍傳播,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隔離、取消聚集活動等等,這時不可避免要減少甚至遏止經濟活動。而在疫情發(fā)展達到峰值之后,倒V字形曲線進入下行階段,在疫情傳播確?梢缘玫娇刂频那闆r下,經濟復蘇便居于更高的優(yōu)先序。相應地,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手段也受這個特點的影響,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依次出臺,否則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旨在刺激居民消費特別是鼓勵補償性消費的政策,在社會尚處于隔離狀態(tài)時就不能產生預期效果;旨在保持必要且充分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可能在不同階段都是需要的,但是應該與每個時點的主要政策目標相適應,而不應成為一個獨立的目標;旨在恢復和刺激投資的宏觀經濟政策,也不能實施于全社會普遍隔離期間及經濟活動開始恢復之前;至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社會托底政策,從一開始便不能缺位,應該以各種形式貫穿于疫情發(fā)展及其經濟沖擊的始終。
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活動都是不得不為的硬要求,必須科學處理兩者之間存在的取舍權衡和兩難決策。雖然新冠病毒性肺炎死亡率低,但是,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其流傳速度快,最終以感染人數巨大而造成生命健康的損失。因此,以全社會動員的方式實行嚴格防控措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一個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道理。與此同時,在疫情得到總體控制的條件下,及早復工復產也是頭等大事,同樣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然而,兩個硬道理之間的確存在著取舍權衡因而兩難抉擇的關系。
總體來看,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病學曲線,沒有像中國那樣形成一個倒V字形軌跡,而是在高點上穩(wěn)定下來,雖然不再持續(xù)攀升,也未能很快下降,預計將是一個較長時間處于頂部的情形,形成一個拉長的倒U字形軌跡。實際上,全球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曲線既具有倒U字形的形狀,也顯現出明顯的倒W字形趨勢。相應地,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經濟復蘇過程中還可能經歷W字形的軌跡,甚至,人類很可能將與這個病毒的流行長期打交道,因此,根據中國應對疫情的成功經驗和遭遇過的兩難處境,可以把這種空間與時間分離的雙軌制過渡模型,進一步擴展為時間和空間并行的更新版本,可以在具備必要的檢測和收治等條件的情況下酌情實施。
這個版本的模型有以下幾個關鍵步驟。第一,在具備一系列基本條件的情況下,對于敏感人群盡可能做到全面檢測,以便分期分批地把檢測后的人群分為兩組——安全組和風險組。第二,在確保兩組人群充分隔絕因而不發(fā)生相互交叉的情況下,讓安全組人群隨即進入復工狀態(tài),同時對風險組人群繼續(xù)隔離并進行連續(xù)排查。第三,隨著檢測和收治的覆蓋面越來越大,安全組人數的比重逐步擴大,風險組人數相應縮小,雙軌制加快向安全的單軌過渡。通過采取這種過渡辦法,防控隔離與復工復產之間的時間差便可以實現最小化。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及其造成對全球的經濟沖擊,與歷史上的疫情大流行、經濟衰退和其他危機事件有著諸多的相似性。例如,疫情本身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充分性、政府對形勢的判斷不及時致使決策失當、當事人推卸責任的“甩鍋”舉動、事件導致的市場震蕩和經濟復蘇的徘徊踟躕等等,都是經濟史上耳熟能詳的情景。
同時,此次疫情事件也有諸多獨特之處。除了新冠病毒本身演化顯現出極端“狡猾”的特點及其造成疫情傳播方式的特殊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已經占有極大的比重,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獨一無二,中國制造業(yè)在全球供應鏈占據了中樞地位,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進行動能的轉換,以及世界處于更高全球化階段的同時,逆全球化暗流也被推向高潮等等,都對中國和世界應對這場經濟沖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此外,這次疫情及經濟影響事件的發(fā)生及在演變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在常態(tài)條件下被忽視的問題。例如,公共衛(wèi)生應急響應體系、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之間協同合作、緊急物資的儲備和調運、制造業(yè)供應鏈的維護與修復等等,都在疫情事件中遭到嚴峻的挑戰(zhàn)。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家需要進行更深刻的思考,以便提出對解決所面臨各種困境的對策建議,同時能夠未雨綢繆預見將來。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