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武漢一所復讀學校出臺《針對游戲成癮學生從嚴招錄的通知》,通知稱,該校2018年高復招生將對游戲沉迷學生不錄和從嚴招錄;在校期間禁用手機,對于在校學生沉迷王者榮耀、吃雞等成癮性、暴力性網絡游戲,一經發(fā)現即做勸退處理。
對于這所復讀學校的做法,不少人叫好,包括很多家長,他們認為,復讀學校從嚴招錄游戲成癮學生“沒毛病”,都復讀了,還沉迷游戲,復讀干什么?但也有人反對,認為這是對有網癮學生的歧視。
●主持人說
工具是中立的?
熊丙奇(教育學者)
怎樣看待游戲成癮,一直都爭議重重。哪怕世衛(wèi)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障礙范疇之后,也依然有不少世界知名的學者表示反對。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爭論,或許仍將繼續(xù)下去。
拋開學術爭論,具體的實踐中,也仍舊存在無數困難。比如有診斷標準,但缺乏治療指南,也就是說,即便確診“游戲成癮”,也很難有標準的應對方法,誰來治療?怎樣治療?如何衡量治療效果?如果必須由具備專業(yè)資質的醫(yī)療機構收治,甚至必須住院治療,那么復讀、上課當然是一句空話,如果不必住院,又如何解決來自學校、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歧視問題?
更重要的是,游戲成癮并非成癮者單方面的問題,成癮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游戲的開發(fā)者和經營者同樣難辭其咎。更不用說,為了吸引和留住玩家,開發(fā)者、經營者在游戲設計、宣傳等方面往往無所不用其極,設下重重陷阱,讓玩家沉迷其中,他們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工具沒有善惡,制造工具的人不應該承擔責任。這是為游戲辯護最常用的理由,但工具真的沒有善惡嗎?當我們承擔不起工具失控的后果時,工具就不是中立的,制造工具的人,也就不是無責的。
●正方
歧視背后 是功利目的
張國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其實,作為一所復讀學校,是有權設定自己的招生標準的,但招生標準不能有對健康、性別、民族、出身等的歧視,因此,現在的問題是,游戲成癮是不是一個健康問題?如果是,那屬于對患病學生的歧視,而如果不是,是把這作為學生素質的一部分加以評價,包括在求學期間使用手機、玩游戲被視為違反校規(guī),則屬于學校的自主管理范疇。
所以,教育部門、學校,確實應該對學生游戲成癮進行明確的定性,到底是屬于學生健康問題,還是屬于行為習慣偏差?如果是健康問題,需要進行醫(yī)療、救助,如果屬于行為偏差,則需要矯正。
有意思的是,這所復讀學校在通知中指出:“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于近日正式將‘游戲障礙’列入最新版‘精神疾病’范圍”,建議家長對出現游戲障礙的學生及時陪護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物質依賴科進行科學診治。這恰恰給了質疑者“口實”,既然是游戲障礙屬于精神疾病,那么,學生游戲成癮,就屬于健康問題,學校將這作為一條招生標準,無疑就涉嫌對有精神疾病者的歧視,
在我看來,無論從精神疾病角度,還是從行為規(guī)范角度看,學校都不能拋棄有網癮的學生。應該對有游戲成癮癥學生,有系統(tǒng)的醫(yī)療、救助措施,明確所有學校不得對其進行歧視性對待,不能將他們推給家長和社會。
回到這起復讀生從嚴錄取有網癮學生事件上,學校的做法,是涉嫌歧視有網癮學生的。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他們這樣做,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招生“宣傳效果”?使得更多家長認為這樣的學校一心抓學習,拒絕任何對復讀的干擾因素,值得贊賞。
當然可以質疑這太功利,但復讀學校追求的就是功利的復讀結果。
其實,功利化的教育,正是我國比例不低的學生有網癮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追求功利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這不利于學生人格、身心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充滿競技色彩的教育,讓學生處在競爭的大潮中,成績不好的學生,就被邊緣、漠視。不少學生在現實中,很少與老師、家長交流,于是就在網絡、游戲中打發(fā)時間,找到自己存在價值。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消除對復讀生的歧視,但這不表明我國社會已經接受多元成才選擇。復讀是當前高考制度的特殊產物,希望來年考出更高的分數進入更好的大學,對于選擇復讀的學生來說,目標就一個:必須取得更好的成績。而為了考出好分數,復讀學生、家長都接受學校采取的高強度應試管理方式,包括軍事化管理。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功利教育的必然。雖然對于復讀學生來說,怎么復讀是自己的選擇,復讀學校也可以自學復讀,復讀學校不招,并沒有剝奪復讀的權利,但是,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培訓機構其實也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對待“有問題”學生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在呼吁學校要平等對待有網癮學生,積極幫助有網癮學生擺脫網癮的同時,更需要反思當前的評價體系,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而非制造失敗者與邊緣人。學校辦學的根本價值不是讓學生考出高分,而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勞動者。
●反方
成癮危害 應有適當限制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這所學校的做法并無不妥。游戲成癮是疾病,需要的是治療,學校并非專業(yè)的治療機構,尤其是一所具有社會性質的復讀學校,確實也有自己的選擇權和自由裁量的空間。
我也去過一些中小學,有些學校為促進學生的學習,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同樣也很嚴格,比如不允許在學校抽煙、不允許寄宿的學生早出晚歸、不允許未成年學生早戀、不允許穿不適合學校的奇裝異服等。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即便是復讀生,其實也處在成年的臨界線上,并沒有真正踏上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學校都有教育和保護之責,而這些限制和規(guī)定,其實也是一種保護。
游戲成癮確實很難界定,也并非所有喜歡玩游戲的都是“成癮者”,但當今社會,中小學生沉迷游戲的現象確實非常普遍,理應加以重視。其實,我們很多人身邊,可能都有沉迷甚至成癮的人,我自己也遇到過一些。人一旦沉迷游戲之中,整個人都不一樣了,說話也顛三倒四,做事也不認真,完全陷入了他自身的世界,不愿意和外界交流、溝通。
成癮的后果如此嚴重,成年人尚且難以自控,更不用說未成年人。他們自己或許意識不到這一點,玩的時候覺得有趣,以至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和家人。因此,對自控能力更差的未成年人嚴格一點兒,尤其是對那些還未成癮但確實已經沉迷的孩子,嚴格一點兒是有好處的。任何疾病,都是早發(fā)現早治療更好,早一點加以約束,一方面可以防止沉迷演變成成癮,一方面也能及早介入,把孩子從沉迷中拉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復讀本身就是目的性非常明確的行為,有人為了考出更好的成績,有人為了彌補去年的遺憾,考上心儀的學校。要實現目標,當然要有一定的付出,有時候個人的嗜好尚且要暫時讓路,更不用說沉迷游戲這種不良嗜好了。
所以我想,大多數家長都贊同這所學校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本身就是學校負責人的表現。難道說學校不管孩子,愛玩游戲玩游戲,喜歡夜不歸宿就夜不歸宿,才是好的嗎?
當然不是,學校不管,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尤其是大部分具有成癮性的東西,同時也都有傳染性,就好像抽煙一樣,身邊的人都抽煙,不抽的那個人,很快也會開始抽。游戲也一樣,一個班20個人,18個人沉迷游戲,剩下那兩個,恐怕用不了多久,也會陷入其中。所以,學校這么做,不僅是對成癮的學生負責,也是對其他未成癮的學生負責。
游戲成癮是精神障礙,是疾病,這個觀念在今天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同時,我們也確實缺乏有效的手段,對游戲成癮加以預防和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那些明顯不合理的措施,多做一些嘗試,未嘗不是好事。這所復讀學校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嘗試。
即便從法律角度講,未成年人,尤其是不具備完全民民事行為能力的孩子,家長、學校、社會,都應該有一些正向的限制,不能一切隨孩子的喜好,以免孩子走上歧途,那時候再想挽救,就會變得困難得多。
。ㄖ鞒 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