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必須精準而高效,既要用好技術,又要用心
上大學時候,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惋惜。泱泱大明朝,治理太粗糙,文官集團從抽象的道德原則出發(fā),粗線條加想當然,管理一個日漸復雜的社會,結果管得百弊叢生、危機四伏。
今天的社會比起明朝,復雜程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古代社會里老百姓愿望不高,混口飯吃就挺好,如今都想過上美好生活,都想富足而有尊嚴地活著。過去社會是輛牛車,如今是方程式賽車,這對駕駛能力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
過去的治理,大致過得去就行;如今的治理,必須精準高效。
打個比方,如同人撓癢癢,你得找準哪個地方癢,迅速去撓。越快、越準,成本越小,效果越好。如果神經傳輸方面出了問題,傷口都化膿了,腦子還不知道,那就有小事化大、大事化危的風險?墒牵趺茨茏龅骄珳矢咝?
話說有一座城市,治安特別差。偷東西的、搶包搶錢的,此起彼伏。警察不是不想抓,因為警力有限,加上出警有時間差,趕到了,賊也跑了,累得半死一無所獲,市民還不滿意。有這么一位警察局長,愛琢磨,每發(fā)生一個案件,他都把時間地點案件標地圖上。一段時間過后,容易發(fā)案的地點標得密密麻麻,發(fā)案時間也有了大致范圍。提前布網,狠狠撈了幾網魚,城市恢復了平安。
這個故事,出自一本談大數據的書。警察局長的做法,就是建立了犯罪的大數據。要想善治,就必須運用好現代工具,推進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其實,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各地已經有了很多很好的應用。交通信號燈智能了,能根據人流車流的數量,精準切換紅綠燈;醫(yī)院掛號、買火車票,都可以網上辦,節(jié)省大量時間;智慧辦公,依靠政府部門間打通數據壁壘,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治大國如烹小鮮。何為烹小鮮?就是烹制小魚,得掌握好火候,晚了老、早了生;不翻一面焦、翻多了碎而爛。治理社會,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細瑣的事情更多,魚更小、更易碎,用智能鍋輔助,利于致精微。
當然,除了用好技術外,還需要用心。又得管,又不能粗暴行事;又要計長遠,又不能不管短期陣痛。技術和意識都奔著精準去,才能實現善治。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