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刊文指出,梳理落馬官員的貪腐路徑,不少與“飯局”有關。有的是商人老板“飯局”的常客,奉行“飯桌學問”并樂此不疲;有的以溝通感情為由,頻繁出入高檔酒樓,享受高檔菜肴和服務;有的主動張羅到處聯絡,“吃吃喝喝習以為常、拉拉扯扯屢屢貪腐”,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本期“廉議匯”就此話題約請嘉賓進行討論。
陳懷瑜(安徽阜陽 職員):對飯局不必妖魔化,但是對于官員來說,卻需保持清醒。一些商人邀你赴宴,不可能無緣無故。無論是拉攏感情套近乎,還是求你辦事行賄賂,其中大有文章。嘴動前,心先定,則不該參加的飯局就不會前往,也就不會被設局者所捕獲;當然,官員自己若明知飯局中還有“局”,仍故意與設局者合“局”,從而欲謀局中之利,那肯定逃不過法治之利劍。
羅志華(廣西桂林 公務員):為官一任,總免不了有些招待,且餐敘是一種交流方式,一概不參與反而顯得格格不入。然而飯桌氣氛有從輕松滑向庸俗的風險,推杯換盞,極易失度,甚至難免說錯話辦錯事,更會有人從中刻意誘導,吃飯是假,設局是真,一旦中套或許難以自拔。領導干部不是不能參加飯局,但應盡量減少,對非去不可的飯局,心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想一想他人請客的動機,看一看是否違反了相關規(guī)定,如此方能不在飯局中迷失。
王言虎(北京 媒體人):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提到,中國口腔文化特別發(fā)達,官員在飯局上推杯換盞之間實現利益兌換,本質上還是這種口腔文化的延伸。但舌尖上的官場,一方面容易在求大求全的面子心理下滋生鋪張浪費之風,與中央倡導的反“四風”精神相悖逆;另一方面,也極易在“吃人家嘴短”的社交陷阱下淪為腐敗集散地。黨員干部加強自我約束,紀委加強剛性監(jiān)督,才能防止他們逾越紀律紅線。(整理:尹傳剛)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