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武漢馬拉松即將開跑,這幾天,外界很多人都在談武漢。即便不是參賽者,同樣能感覺已置身活動氛圍中心。
在公開的報道和手機世界中,“漢馬”成為高頻詞匯!耙怀莾山(zhèn)四橋五湖”,這個被譽為“最美的馬拉松賽道”在報紙、網(wǎng)站、微博、微信中頻繁亮相,也引來很多解讀。這也是武漢人經(jīng)常行經(jīng)的路線,大部分的工作、娛樂軌跡都在其中,很大程度上,這條路線決定了許多武漢人的城市體驗。
這幾年,馬拉松火了,隨之而來的一個現(xiàn)象是,舉辦馬拉松的城市在快速改變外界形象。有積極的案例,例如著名的廈門馬拉松,讓“廈門”的城市聲譽錦上添花。也有負面的例子:廣東清遠馬拉松中,1.2萬人誤食肥皂而進行救治,“清遠”因此揚名,卻是徹底負面的形象,扭轉這個形象恐怕要耗費巨大成本。
馬拉松是群眾性運動,不僅人數(shù)眾多,而且參賽者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各行各業(yè),你一言,我一句,就構成巨大的聲浪,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輿論場。向歷史追溯,早期的新聞工作者,正是那些行吟詩人,他們親歷歷史,足跡遍布世界,遠方的山河、英雄的事跡都在他們抑揚頓挫的歌賦之中,并且型塑了對后世來說唯一的歷史畫面。
最近,本報組織“市民觀察團”,意在鼓勵市民深度參與城市運轉,把城市主體意識變成活生生的經(jīng)驗感悟。馬拉松之于外界,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觀察團”。40多公里的線路,圈劃了一座城市的繁華腹地,2萬人的步伐觸摸著腳下這片熱土,沿線的景觀,沿途的服務管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一切都在釋放著嶄新城市的氣息,豐富著外界對武漢的印象。
武漢每天不一樣,這是武漢人的真切感受。但向外界輸出日益更新的武漢形象,總會有一些時候,感覺言說的單薄。熱干面、黃鶴樓,這些經(jīng)典卻也顯陳舊的標簽符號,年年歲歲的重復,恰恰強化了認知的重復性,最終容易與一切刻板成見深度融合——今天,很多人還在用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來想象武漢,這是一種深度誤解。
人對城市的比較、評論,在沒有新鮮元素的觸動時,會以古老的經(jīng)驗代替判斷,一次偶然的愉悅體驗,便是某某城市發(fā)達先進的說明,一個不小心的誤會,也是某某城市落后的證據(jù)!皾h馬”前夕,我們的感覺卻很奇妙,那些關注比賽的人們,都在以打探、等待、好奇的語氣,述說著比賽、線路,以及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與今天。這就是說,“漢馬”營造出來的城市言論場,是主動而積極的,更多的人希望迎接一個全新的武漢體驗,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武漢。
我們需要輸出城市形象,也有的時候,可以學著讓別人替你宣傳。聽聽外界怎么講“武漢故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一切的前提,當然還是基礎已經(jīng)足夠強大,底氣更充足了,任何時候不懼打開城門,廣邀天下英豪。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