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甫一揭曉,朋友圈里好幾個人同時炫耀:“全中!”“全中”,說的是5部得獎作品都在他們意料之中。對關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這次的評選結果似乎沒有太大異議。這5部作品的確扎實、分量重且各有突破,擔得起茅獎的榮譽,也當之無愧是中國當代文學這4年來的重要收獲。
5位獲獎作家,除了60多歲的金宇澄是近兩年攜一部《繁花》單槍匹馬將諸多文學獎盡收囊中的“新人”外,其他4位都是文壇老面孔了。獲獎于他們是文學長跑的結果,就連獲獎作品也無一例外都是長跑的產物。王蒙的《這邊風景》在抽屜里壓了30多年才發(fā)表,雖是“出土文物”,可那種現(xiàn)實主義手法的篤實嫻熟、對民族生活與民族文化滿是好奇的熱愛,到今天讀來依然鮮活,甚至因陌生而驚喜。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構思,3部寫了10余年,從傳統(tǒng)文脈寫到每天推窗即看到的當下世界,批判的鋒芒越鮮明,打底的那份詩意就越深重。李佩甫的《生命冊》是其“平原三部曲”的終結,“春風裂石頭”,沒有長久的廝磨哪里寫得出那種痛感?蘇童亦是用一遍遍地描畫那個郵票大小的故鄉(xiāng)的恒心,從寫了30年的“香椿樹街”中沉淀出《黃雀記》來!斗被ā,又何嘗不是金宇澄“潛伏”的結果,沒有一絲一縷吃透滬上文化傳統(tǒng),斷然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字字無礙,直抵人心。
“全中”的背后是共識,而共識的取得是因為這些作家?guī)资甑奈膶W堅持,讀者有目共睹。面對功利、浮躁、商業(yè)化的大眾文化現(xiàn)場,寫作是寂寞的事情,這寂寞可能轉化為“識時務”的轉行甚至“投機”,但也可能,一塊塊壘實了,成為堅固的地基,一步步推動著作家去放遠目光、放松心態(tài)地長跑,直到從寂寞里長出分量、長出品質、長出創(chuàng)造來。
我想起了國外的一處雕塑,就是一張書桌造型,高高大大立在街頭,名曰《作家》。這里暗含的是對作家身份的期許,他就“駐扎”在喧鬧的生活現(xiàn)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牢牢放穩(wěn)一張書桌,任日月更替,時代變遷,這張書桌在,這一時代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就讓人期待。
當然,“全中”是因為已經閱讀過,所以有所判斷,而評獎是為了借助更有公信力的判斷來推動更多人閱讀。沒有有效的閱讀,沒有良性的讀寫關系,文學評獎只會是一次轉瞬即逝的話題消費。記得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剛播出時,有朋友說,不敢去看,怕改編得不好,糟蹋了這本影響自己人生的書。這種心疼,回味起來是一種幸福,因為曾經有這樣一本小說走進過你的成長歷程。在匆匆忙忙的時代,當你路過那高大的“書桌”的時候,不妨踮起腳來,取下一本閱讀。畢竟,今天我們的文學現(xiàn)場,可能就是下一代的文學教養(yǎng)。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