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熱浪席卷而來,熱度不減的還有昨天收官的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
“改革”,歷來是“硬話題”,能引發(fā)持續(xù)關注和熱議,較為罕見。這仿佛回到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后,那時“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輿論的高潮并沒有經歷數(shù)年時間的洗禮而減弱。這就是改革之于時代、之于中國、之于人民的非凡意義。
觀后,有網友直言,“歷史之問,中國必須改革;人民之問,中國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時代之問,中國必須將改革進行到底。”這是專題片帶給人們的思考,“三問”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走向。而當問題都聚焦于改革,更重要的一問則是“改革之問”——為誰改革、怎么改革、如何持續(xù)?
無論哪個時代,“為誰改革”從來都是清晰的。區(qū)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改革巨人肩膀上的再出發(fā)”,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專題片中,當鏡頭在不同城市之間切換,當普通老百姓面露喜悅,當“在城里安家了”“藥價降了”“孩子落戶了”“漲工資了”“不用多跑路了”等改革實惠迎面而來,人們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溫馨、觸摸到紅利。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嗎?
讓改革更實、更全面、更深化,不僅要看結果,還要注重過程。不能忽視從政治體制到司法體制的改革之難,不能忘記從文化延續(xù)到精神洗禮的改革之氣,不能忘懷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改革探索,不能丟掉從改革以強軍到黨自我革新的改革必然……這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黨建、軍隊等方方面面,也關乎無數(shù)人的利益,不僅足顯改革之艱巨,更顯改革之難。當人們從專題片中看到深化改革的種種成就時,也不要忘記背后的“改革陣痛”,這樣“踏石留印”的決心、“久久為功”的耐力、“壯士斷腕”的勇氣,是改革方法論,又是改革應有的品質。
或許在今天,人們對要不要改革并無異議,對如何深化改革、持續(xù)改革,才存在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改改就能維持一段時間;有人認為,有問題則改,沒問題則放;有人認為,哪里容易就先改哪里……改革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活絡思想”,這并不奇怪,關鍵在于能不能堅定改革的方向、找準改革的路徑,用改革實效來回擊改革疑慮。實踐證明,在出租車領域,詳細論證、理清利益,改革硬骨頭可以啃下來;在醫(yī)藥領域,“一把手”敢抓敢闖,看病難和看病貴可以得到緩解;在環(huán)境領域,端正理念、處理好與經濟的關系、加強環(huán)保監(jiān)管督察,污染也無空子可鉆……將改革進行到底,就是要從落實到落實、從一把手抓到抓一把手、從認識論走向方法論,再高的山也能翻越、再長的路也能丈量。
改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全面深化改革,既動棋子,又動棋盤,來不得半點推諉妥協(xi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上所強調的,“速度是效率,方法對頭是效率,減少失誤也是效率”。改革,讓群眾滿意、為國家富強、為民族復興,不正是需要“進行到底”、只爭朝夕嗎?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