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快播”涉黃案,后有百度把血友病等疾病“貼吧”賣給身份可疑的醫(yī)院和個人牟利,一向標榜“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的互聯網巨頭們,如今竟也抵擋不住商業(yè)利益的巨大誘惑,干出了突破商業(yè)底線甚至是道德底線的出格勾當,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互聯網技術進步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無可否認。但技術進步應該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而不應該用來挑戰(zhàn)公眾良知和社會道德底線。技術創(chuàng)新本身并沒有錯,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人假技術創(chuàng)新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打著互聯網經濟的神圣旗號,卻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其所謂的創(chuàng)新,只不過是唯利是圖,只不過是為吸引客戶眼球而無所不用其極。
廣大互聯網用戶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并非是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自由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也為那些心懷叵測之徒大開方便之門。如今,一些騙子紛紛盯上了互聯網經濟這塊“肥肉”,再加上很多網絡平臺服務商為了所謂的“流量變現”,無視廣大用戶的隱私和權益,默許和縱容不法分子游走在監(jiān)管的灰色地帶。造成網絡上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用戶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各種“陷阱”,不僅破了財,還有冤無處伸。面對種種亂象,加強監(jiān)管和監(jiān)督勢在必行,絕不能讓網絡變成不法分子、黑心商販逍遙的樂土。
面對誠信危機,互聯網企業(yè)更需要反思:如果違背了初心,倒在經營壓力和商業(yè)利益的雙重夾擊下,長此以往,顧客會不會用腳投票?這不是發(fā)揮公關能力、把事情“擺平”就可以蒙混過關的事兒,而是真的需要認真地想一想,該如何平衡商業(yè)利益與社會公益?是成為金錢的囚徒,還是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有良知的企業(yè)?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別再讓“銅臭”把好好的互聯網搞得烏煙瘴氣,到最后,受傷害的也許就是互聯網企業(yè)自己。(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杜 銘)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