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不合理證明之類的社會治理難題,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問題意識,面對問題找不到癥結,因而解決問題抓不到要害,工作部署和舉措缺乏精準性、目標性,甚至“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客觀上使相關舉措淪為“形式服務”和“便民秀”。
據(jù)《人民日報》11月24日報道,吉林省公安廳等11個省直部門共同磋商出具證明的依據(jù),探索建立信息交換機制,給不該要的證明“除根”。原來全省公安派出所常年“被要求”開具的證明有51種,在這次清理規(guī)范中一次性“砍掉”42種,只保留9種,總量減少82%。
過多過濫的各種證明一度成為令廣大百姓頭疼的難題,社會輿論高度關注。一段時間以來,各級政府部門為此展開了大力清理,采取各種措施簡化程序、方便群眾。但仍有不少“證明難題”一直除不了根,還在困擾著群眾的工作生活。
上述報道中吉林省化解“證明難題”的有效做法,給予其他地方的啟示在于,要想真正化解“證明難題”,徹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關鍵在于工作和服務的“精準”。
所謂精準,就是看問題、研究問題要找準癥結,解決問題要對癥下藥、對癥施治。這樣,方能從根源上化解難題。比如,上述報道中吉林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說:“清理證明,關鍵要解決誰要、該不該要的問題!弊C明過多過濫,病根在各部門和單位的“需求側”。倘若不清理那些不合理的“證明需求”,不對那些亂要證明的單位“開刀”,而只停留于砍掉“供給側”即公安機關提供的證明,其結果必然是:要證明的還在要,開證明的卻“依新規(guī)”不給開了——被夾在中間的群眾辦事就更難了。這是導致一些地方原本方便群眾的舉措最終變味為“為難”群眾的重要原因。
不少事關民生的問題存在多年,各方一直在呼吁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包括不合理證明之類的社會治理難題,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問題意識,面對問題找不到癥結,因而解決問題抓不到要害,工作部署和舉措缺乏精準性、目標性,甚至“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客觀上使相關舉措淪為“形式服務”和“便民秀”。
實踐證明,要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關鍵在精準。把握好這個關鍵,切實做到服務精準,需要各地各級部門在貫徹落實中央的政策方針和改革舉措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際,立足實際,從實際出發(fā),只唯實,不務虛,放下架子,沉下心來,深入到群眾中間,把自己置身于現(xiàn)實問題中,了解群眾的真實意愿,體驗群眾的真正難處。唯此,方能真正觸摸到矛盾的節(jié)點,找到問題的癥結,找到“七寸”。在此基礎上,以直面問題、敢于擔當?shù)木窈推橇,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真抓實干,使改革措施“精確制導”、“準確打擊”,化解難題于無形,真正實現(xiàn)改革的便民、利民、惠民。
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距離,實質是隔閡,不容小覷。其中涉及廣大黨員干部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涉及服務的思想意識問題,更涉及工作的路數(shù)和方法問題。期待更多的地方和部門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更多的精準之舉、成功之舉。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