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不調(diào)暗燈光、播通俗網(wǎng)絡歌曲、深夜機上賣面膜……”近日,福州市網(wǎng)民“Raymond”通過微博反映稱,他搭乘的福州航空飛機讓他忍無可忍。對此,記者向福州航空求證,但福航并未正面答復。記者從多家航空公司了解到,福航有可能將逐步“低成本化”。 (8月27日《海峽都市報》)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坐飛機出行逐漸從精英消費向大眾消費轉變。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空間,一些航空公司將“低成本化”作為運營方式;為了守護利益“蛋糕”,多渠道創(chuàng)收便成為小航空公司一種補救措施。
不論是“飛機上賣面膜”,還是對托運行李收費,抑或艙內(nèi)銷售餐飲、紀念品,在航空公司進入微利時代的今天,“搭車銷售”的背后,有著厚重的利益考量。從國際上看,國泰航空、新加坡航空都有在飛機上銷售鐘表、箱包、化妝品等的情況——作為市場主體,航空公司“節(jié)流”的同時也要“開源”;一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社會,“飛機上賣面膜”說到底是航空公司自主經(jīng)營權的伸展。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洛維特認為,經(jīng)濟活動融于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中,即經(jīng)濟具有嵌入性!帮w機上賣面膜”,在本質(zhì)上就是“嵌入性”的產(chǎn)物。旅客通過購買機票與航空公司達成了一種契約關系,飛機上的旅客構成了一個小型的社會網(wǎng)絡。通俗地講,“飛機上賣面膜”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將旅客變?yōu)闈撛诘南M群體,試圖對社會網(wǎng)絡進行利益變現(xiàn)。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許多旅客對“飛機上賣面膜”并不適應,產(chǎn)生“震驚”。昔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航空公司自降身價,往日高不可攀的空姐自損形象;當航空公司和空姐的角色扮演背離公眾的心理預期,難免會產(chǎn)生心理落差甚至是相對剝奪感。就此而言,航空公司的市場轉型,離不開旅客的理解與支持。
盡管“飛機上賣面膜”有一定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卻并不意味著航空公司可以“想怎么賣就怎么賣”。在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當下,公眾對出行的用戶體驗有了更高標準的利益訴求。不論是輕動作、柔語言,還是給想購物的旅客打無語招呼,抑或避免影響其他旅客的休息,只有建立強大的實施操作系統(tǒng),在細節(jié)上多一些呵護,在語言上多一些溫情,“飛機上賣面膜”才能更容易被旅客接受。
“飛機上賣面膜”并沒有原罪,卻不能 “野蠻生長”,要把握好在飛機上銷售商品的尺度。如果航空公司“任性而為”,難免會遭遇旅客“用腳投票”。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