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節(jié)日,輿論再次頻頻觸及“節(jié)日反腐”話題。聯(lián)想起全球廉潔度長期領先的瑞典,這個北歐國家的政務公開制度實行200多年來,由全體人民監(jiān)督政府,貪腐行為幾近絕跡。孰料,近年來瑞典竟也屢屢曝出公款消費、利益輸送、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
嚴苛的法令、嚴格的制度、嚴密的監(jiān)督,何以還有“吃公”亂象發(fā)生,還有貪腐土壤客觀存在?對此,瑞典輿論進行了反思。瑞典反腐敗研究所的報告認為,雖然法律法規(guī)減少了腐敗的可能性,但再完善的制度也有漏洞可鉆。這跟瑞典社會流行的只重結果、不重手段的實用主義有關。任何泄露團隊中負面消息的人都被認為是“叛徒”和“告密者”,導致可能發(fā)生互相包庇的腐敗窩案。因而,歐洲委員會下設的反腐敗工作組去年底發(fā)布報告指出,瑞典政府應加強反腐敗的制度建設,以防產生體制內互相包庇的情況。
無獨有偶。近日,中國一家央企職工自曝本單位一份節(jié)日送禮清單,竟被同事斥為“品德敗壞,過去講就叫叛徒”。何其相似乃爾!
誠如歌德所言:“人類尚不完美的向善決心,總是屈服于根深蒂固的習慣!狈ㄖ螌用娴闹萍s、制度層面的防范固然不可或缺,但人的心理、社會道德所起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視。
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里,健全的制度與嚴格的管理,可以把人性之惡的空間擠壓到最小,而把人性之善彰顯至最大。但是,注重提防向善之心“屈服于根深蒂固的習慣”,卻是一個日常而恒久的課題。
摘編自《新民晚報》9月27日
(責任編輯:張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