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北師大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將從明年秋季開始,在全省所有中小學開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地方課程,每周1課時。(9月17日《湖北日報》)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對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記錄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語言、藝術、思想、文化和歷史。流淌在華夏兒女血脈中的古文典籍更是中華民族凝聚為“文明型國家”的文化密碼。
然而,在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一面是物質生活漸次豐沛,國民的國學經典教育卻逐漸“隕落”,文化基因的追尋甚至重建急需讓下一代成為民族文明的接班人,一面是東亞的日韓等國已將我國的傳統(tǒng)儒學、國學、禮學等發(fā)揚光大,并被視為教學經典,世代傳承。鮮明的對比形成的諷刺時刻告誡著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文化基因的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家庭、學校、社會都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家庭是教育最開始的地方,而父母也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在家庭教育中自然而然把詩歌、古文、唐詩等經典文學連同母語一起根植于孩子們的文化血脈中。在回望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感受在傳統(tǒng)文化浸潤中的快樂才能建設他們精神世界大廈的文化根基。
學校要讓傳統(tǒng)教育回歸,重建文化底蘊!敖浀洹惫盼慕逃越浀洌蚪䴘欖`魂或滲透心靈或醍醐灌頂或警世深思,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所以當《孔雀東南飛》等經典顧問從教科書中刪除,多少人感嘆“一代人的文化記憶也被“刪除”了”;當魯迅從初高中課本中“消失”,多少人又感慨:還有誰能像他發(fā)出振聾發(fā)聵一樣的“吶喊”?一次次的“去中國化”的課本刪減不僅北里了文化傳承的初衷,更是在建立民族文化復興的路上漸行漸遠。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續(xù)的格物致知中更好的認識文明的價值,并為文明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服務。所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化傳承的格言永不“過時”。
社會要為下一代文化基因的傳承提供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新時代,下一代肩負著真行中華民族文明的巨大實名。在尊重教育規(guī)律與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把文化基因烙印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還需要為其營造綿延深邃的文化學習氛圍,讓學校的教育成果得到更值得期遇的接納與包容,才能從根基上讓文化基因流淌地深淵、長久。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就是呵護祖國的文明傳承。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