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回應捐哈佛9300萬:只助海外中國貧困生。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約9300萬人民幣)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xié)議一事,引發(fā)網(wǎng)絡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國內(nèi)致富的地產(chǎn)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該企業(yè)CEO張欣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助學是希望更多中國優(yōu)秀貧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潘石屹也在其認證微博上回應,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學生。(7月24日《新京報》)
潘石屹給哈佛捐款,引來不少質疑,有人甚至撰文質問“潘石屹捐1億美元(原文如此)給哈佛為啥引起公憤”,并將其上升到“富得忘記了自己的皮膚是黃的,富的忘記了鄧小平的遺訓‘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帶動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口誅筆伐,大有將潘某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只腳”的豪情壯志。有趣的是,發(fā)出如此激憤之辭的人,曾在國外大學上學,現(xiàn)在還在為國外大學效力。如果有人反問他:你為何學成后不回來報效祖國,而是選擇留在國外?不知該君將作何解釋。
正如同一些人有選擇留在國外生活工作的自由一樣,潘石屹捐款的時候,也有選擇捐贈對象的自由。慈善事業(yè)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就是自愿。捐給中國的大學是做好事,捐給外國的大學同樣是做好事,他人無須指手畫腳,也無權指手畫腳。至于將慈善行為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從道德等方面予以解讀,就未免有“扣帽子、大棒子”之嫌,不僅暴露了質疑者的無知,也無益于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業(yè)。慈善是慈善、道德是道德,用道德來綁架慈善,才是最不道德的行為。
有人提出:“(中國的)廣大農(nóng)村的中小學,連像樣的校舍都沒有,有些貧困縣,連老師的工資都發(fā)不出去。”其言下之意,無非是潘石屹應該給國內(nèi)教育捐錢,以改善國內(nèi)的教育條件和水平。首先應該厘清的是,潘石屹只是一個企業(yè)家,而非政府官員,更非“相關部門”,中國教育條件落后并不是他造成的。他沒有責任和義務來為此負責。況且,潘石屹給哈佛捐了9300萬,并不意味著他今后不會給國內(nèi)教育捐款。說不定,他將來給國內(nèi)教育捐的錢會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字。
慈善不分國界,恰如有網(wǎng)友說的那樣:只要是捐款,捐給誰都好,比爾·蓋茨也捐款給中國人,沒見美國人在后面說三道四。潘石屹給哈佛捐款不僅不該遭質疑,反倒應該給予掌聲。張欣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捐助方,SOHO中國基金會沒有對受助學生畢業(yè)后是否回國、或到SOHO中國工作加以要求,“我們不擔心中國學生受了好的教育之后不回國。他首先是對人類的貢獻,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所以我們沒有任何這些要求。”竊以為這樣的胸襟才是最值得我們提倡的。畢竟時代不同了,那些狹隘的、固步自封觀念已經(jīng)落后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才是真正的發(fā)展之道。
(責任編輯:張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