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演員們唱的是意大利語,雖然大屏幕上書寫的是希伯來文和英文,但《納布科》傳達的深情,卻“通感”地喚起了每一位中國觀眾心中對祖國、對故土的愛。
近日,集結國際頂級制作團隊打造的威爾第經(jīng)典歌劇《納布科》,在國家大劇院落下帷幕。取材于《圣經(jīng)》的《納布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野心勃勃的古巴比倫國王納布科將戰(zhàn)敗的猶太人擄劫到巴比倫,而身處異國、被奴役的猶太人絕境中仍不放棄信仰,不放棄對自由的渴望,最終感化納布科而重獲自由。故事中穿插了巴比倫公主與耶路撒冷王子之間的愛情,以及納布科與養(yǎng)女——公主阿碧凱利之間激烈的政治沖突,情節(jié)跌宕起伏。
然而,在筆者看來,令觀眾動容的并不僅是精妙的情節(jié)、精湛的演唱、宏大的舞臺與完美的配樂,更在于蘊含在每一個人物、每一句臺詞里的深情。這種深情,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差異,直擊人心,為每一位中國觀眾所感知。
威爾第創(chuàng)作《納布科》時,意大利大部分國土正處于奧地利的統(tǒng)治之下。歌劇中希伯來人被奴役時,仍想念自己家鄉(xiāng)而唱起的愛國之聲——“飛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飛到我們祖國的峭壁和山崗。在那里,我們故國的空氣甜蜜而芬芳……”唱出了每一個意大利人的心聲,被稱為意大利的“第二國歌”。
正如朱自清將荷塘里不均勻的月色比作“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演員們唱的是意大利語,雖然大屏幕上書寫的是希伯來文和英文,但《納布科》傳達的深情,卻“通感”地喚起了每一位中國觀眾心中對祖國、對故土的愛。這種真摯的情感,從遠古延伸至近代民族危難以及當代復興,從未斷絕。這種深情,是“雖九死其猶未悔”,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家祭勿忘告乃翁”。
當被譽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劇中飾演納布科),攜著自己的女弟子孫秀葦(劇中飾演阿碧凱利),以及導演吉爾伯特·德弗洛、管弦樂團總指揮尤金·科恩,登臺一齊向中國觀眾謝幕時,觀眾仍沉浸在《納布科》的情緒之中。72歲的多明戈單膝跪地,向中國觀眾敬獻了一個屈膝禮。這也許就是答謝觀眾對他跨越文化的認同。
貝多芬曾言:“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而歌劇作為一種高超的藝術形態(tài),因飽含著熾烈的深情,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多彩的聯(lián)想,擁有了跨越國界、超越文化的魅力。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會欣賞到歌劇藝術的文化魅力。我們期待這樣的文化交流更多一些,讓更多中國觀眾近距離感受歌劇魅力,通過歌劇傳達出來的深情,產(chǎn)生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互通。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