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等主辦的“201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20座城市獲得了“幸福”殊榮。
“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調查與推選已是每年都搞的“盛事”,也每年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財力,如今年委托專業(yè)調查機構零點集團進行的調查,共完成30多萬次獨立入戶調查,采集有效問卷樣本24000份。全國共有178.9萬人參與了報紙問卷調查,4500多萬人次參與了網(wǎng)絡調查。
但如此投入,又有多少用處?所謂“對于人們充分認識改革成果、堅定改革信心具有積極意義,必將進一步促進社會各界對于和諧社會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層次理解”,如此大而化之的理由,明顯言過其實。
或許是為了促使官員把建設幸福感城市當成施政的追求,但這首先應該與官員的績效掛鉤,換言之,在各項指標量化的同時,制訂可操作的考核程序和辦法,并切實納入官員考評體系,如此壓力,才會對幸福感城市的建設,起到實實在在的推進作用。
如果以為“幸福感”可以表明老百姓對生活的滿意度,則更為牽強。對于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既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幸福感”標準,又怎么可能有個市民都能接受的“幸福感”?實際上,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的市民,收入頗豐的白領可能認同這個排名,而下崗失業(yè)的或許會對這個排名嗤之以鼻。
當然,這樣的排名應該以各項指標的平均值為依據(jù),但是,“幸福感”實際上卻是最不能以平均來統(tǒng)計的,作為一種感受,怎么均給他人?因此,譬如榮獲“最高榮譽獎”的杭州,除非把為高房價折騰得苦不堪言的市民一律排除,如此殊榮之下的市民“幸福感”,就不是真實的。
或許,這于某些部門和專家學者來說,這樣的活動總能吸引眼球,產(chǎn)生轟動效應,而于評選對象,雖然是一個虛名,卻是一張可以炫耀的“名片”,于領導更是一份政績,因此雙方都是皆大歡喜。
但是,多少人從中受益,卻是以花掉無數(shù)公家鈔票為代價的。而更讓人擔心的是,推選中的“競爭”,是否助長了時下流行的弄虛作假的風氣。因此,如果真的關心老百姓的“幸福感”,與其搞諸如此類華而不實勞命傷財?shù)恼{查與推選,還不如多做一點讓老百姓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的實事。
(責任編輯:張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