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往年的“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穩(wěn)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到今年的“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府工作報告再提長期護理保險(“長護險”)制度,“試點”二字卻不見。這意味著,被稱為社!暗诹U”的長護險,將加速鋪開。
當下,從國家層面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長護險制度,是場真真正正的及時雨。
官方解釋,長護險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探索,“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yī)療護理提供服務和資金保障”。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長護險制度參保人數(shù)達1.7億,累計超200萬人享受待遇,年人均減負約1.4萬元,切實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和事務負擔。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約4400萬。北京大學一項人口學研究顯示,2030年我國失能老人規(guī)模將超過7700萬,失能老人將經歷7.44年的失能期。應對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將帶來的失能人口數(shù)量不斷上升問題,長護險建設不得不提速。
推動長護險加速鋪開,需要厘清認識層面的一些問題。比如,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失能人員”和“失能老人”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除了年老,疾病、傷殘等因素也可能導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在功能定位上,長護險受益人是否僅限定為失能的老人?國家醫(yī)保局曾提到,“作為一項全新的制度,國外制度運行時間不長,國內也沒有成熟經驗可循,管理運行機制等還要在試點中加大探索力度”,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各地政策不一在所難免。
全國統(tǒng)一的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出臺后,部分城市嘗試采用,部分原有待遇享受人員被擠出。多位專家指出,長護險制度轉軌成本已經出現(xiàn),“整體化”路徑需盡快提出。2016年來,先后有49個城市進行試點,有的面向職工群體,有的則面向“職工+居民”,資金相對雄厚的城市還力求從重度失能到中度、從失能到失智、從老人到兒童的覆蓋,政策內容分化嚴重。建立長護險制度,明確其功能定位、保障模式、服務模式等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能夠避免個別地方形成路徑依賴,給制度優(yōu)化帶來阻力。
推動長護險加速鋪開,需要調動各方積極性。過度依賴醫(yī);鸷拓斦a貼的籌資模式不可持續(xù),未來,逐漸提升個人繳費責任是大勢所趨。不過從試點情況看,年輕人因“沒有了解過長護險”“年輕失能的概率并不大”等原因,參保意愿不高,某地自愿繳費的人中“近九成為重度失能人員”,參保人逆向選擇心態(tài)明顯。加快完善長護險頂層設計,有助于增強公眾對政策的理解與認同。
另外,在現(xiàn)階段家庭結構小型化、需求多樣化趨勢下,國家“鼓勵商業(yè)保險公司開發(fā)適銷對路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發(fā)展與長期護理社會保險相銜接的商業(yè)護理保險,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然而,長護險制度籌資、待遇、經辦等設計有待完善,是影響商業(yè)保險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因素。而隨著長護險制度建立,行業(yè)發(fā)展前景可預期,將增強商業(yè)保險公司參與動力,促進產品和服務開發(fā)。
總的來說,在試點取得經驗基礎上,適時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長護險制度,提升制度預期,或將推動長護險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