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北京書市重開,上個周末擠進了20萬人。這個人山人海的景象,也出現(xiàn)在兩個月前的圖書訂貨會上。這個春天的始末,京城兩場“書約”,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時代的場景如何變幻,閱讀依舊給我們帶來不能替代的“上等快樂”。
“精神內(nèi)耗”是時下流行詞。是躺是卷,身上的長衫是穿是脫,是彷徨還是吶喊,眾聲喧嘩,注意力被不斷撕碎……人們想以閱讀抵抗生活中的種種焦慮,又常常焦慮到?jīng)]有打開一本書的勇氣。
但當你在春風里,去奔赴了一場閱讀之約,便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那么多好書可以幫你擺脫焦慮與內(nèi)耗,只要日積跬步,便會在字里行間重獲力量。也有那么多同道中人,可以結伴同行,共赴一場場文字之約。
雖然說看書是一個人的事,但閱讀卻是人生旅途中的共同驛站。我途經(jīng)《紅樓夢》《包法利夫人》,你途經(jīng)《理想國》《人生的智慧》,他途經(jīng)《解憂雜貨店》《擺渡人》,總有人在不同的“書站”與我們相遇相知,惺惺相惜,每個人看到的風景不同,但我們都在一條通往心靈豐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年前,我一度沉迷刷短視頻,常常是一刷就兩三個小時,深夜也不能停止。甚至會依賴通過閱讀博主講書的方式去讀一本書,省去了自己翻閱的時間。速讀確實偷懶,而且一眾以此為業(yè)的博主們也夠專業(yè),這感覺大概像是去世界公園,和微縮的景點合影,假裝真去過發(fā)了朋友圈,其實心虛得緊。
和很多人一樣,在過去的一年里,被董宇輝“安利”了《額爾古納河右岸》,他直播間賣掉的100多萬本里我也貢獻了其一。其實這本書老早就在我的書架上了,但董宇輝的分享從遙遠的額爾古納河講到了鄂溫克族,從古老的文明講到了現(xiàn)在的高科技,從命運講到了文化的變遷,這使我好生慚愧:竟讓一本好書在書架上寂寞多年。于是不由得再掏一次錢,為自己的“有眼不識金鑲玉”賠罪。
而也是在董宇輝的直播間里,我決定還是要“親力親為”地讀書,因為只有眼睛和文字接觸到,才會入腦走心。董宇輝17分鐘里,輸出4700字,分享他三次看《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觀感,一定是真讀、真看、真思考了的。感嘆他的銷售戰(zhàn)績的同時,我更感慨他能在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里,堅持讀書,還能一本書讀三遍,能把讀書后的心生歡喜傳播給大眾,觸動如我般一度放棄讀書的人重新踏上閱讀的旅程。
在網(wǎng)紅書店那么多,書店那么好吃好拍的當下,走進一家書店,不為拍照、不為打卡,不喝咖啡、不吃茶點,只是單純?yōu)榱艘槐緯鴣,在書架的某個角落找到和自己心意相通的它,穿越喧囂的城市,撣去一身的塵土,小心翻閱,是不是有一種世界在偷偷獎勵你的感覺?這份上等快樂,讓我們有力量抵御精神衰老。
春風耳語,不如大聲讀書。今天是第28個世界讀書日,“全民閱讀”也已經(jīng)連續(xù)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人日報》開卷版也一如30多年前一樣,還在和我們的讀者一起守護閱讀之美。我們相信,閱讀帶給人的快樂是不可替代的。信息碎片化也好,人工智能也罷,影響和替代的終究是知識的傳播方式和獲取方式,但讀一本好書,獲取的最有益的東西,始終是心靈的熨帖、精神的喜悅,是閱盡千帆后的淡薄,是出走半生后的初心,是這人世間不折不扣的上等快樂。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