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是遵循一般性法則的行動的結果,它和主體的自然屬性無關。
如何理解公共性?很多人把政府的公共性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畫等號,認為公共性源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如科研、醫(yī)療、教育和道路等基礎設施。甚至還有人把公共性視為政府的一種屬性,認為平臺公司應該由政府控股才能使這些公司更具有公共性。對此,筆者認為人們對公共性的來源還存在著普遍的誤解,需要對此做一番探討。
公共性是一個與“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概念。我們不能把“公共性”和“私人性”對立起來,只有在魯濱遜的世界中,一個人才能完全依賴于他自己生存,在一個多人構成的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依賴于“他人”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的社會必然是具有“公共性的”,純粹的私人性只存在于魯濱遜的世界中。這種相互依賴性建立在使不同的分工相互合作,使不同的才能交相為用的法則之上的,我們把這樣的法則稱為“一般性法則”。公共性不是特定的主體提供的,而是遵循這種法則的無數(shù)個體的行動的結果。
在這種法則之下,不同人對各自利益的追求是相互促進的。比如,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用于更好地滿足他人的需求時,他才能增進自己的利益。也即,在這種法則之下,私有財產(chǎn)是“公共性的”?梢,公共性的反義詞不是私人性,而是指破壞這種法則的行為。
我們也可以把“公共性”理解為一個“交換”概念。當一個人的行動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他人需求,那么這種交換行為是具有公共性的。相反,純粹從他人那里獲取利益而沒有為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的行為不具有公共性。在一個社會中,這種“非公共性”的行為也是存在的,甚至也比較常見,如設租和尋租的行為,以及利用不正當?shù)氖侄沃圃靿艛鄟慝@利的行為等等。
可見“公共性”也是一個“行為”概念。當個體的行為遵循了一般性規(guī)則時,他的行為就是具有“公共性”的,因為這種行為在促進自己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他人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能把公共性視為事物的一種天然屬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某些主體(如政府)天然地就是具有公共性的,而另外一些主體,如私人企業(yè)因為姓“私”,所以就天然地不具有公共性。如前所述,當私人的行為遵循一般性法則時,那么那種行為就是公共性的。
我們還可以把“公共性”概念視為一種“機制”,也即公共性是使個體更容易從他人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產(chǎn)品或服務的機制。當個體從他人那里獲取他所需求的產(chǎn)品或服務越多或成本越低時,這種機制就越具有公共性。由于市場機制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市場經(jīng)濟是公共性的,相反,計劃經(jīng)濟不是公共性的。所以關注公共性,應該關注這種機制的運行。
政府是通過對上述一般性法則的遵循和維護才使自己的行為具有公共性。某種程度上,政府遵循和維護這種法則也是使一個社會中不同的主體具有“公共性”的前提條件。假如政府在未經(jīng)平臺公司同意的情況下成為平臺公司的股東或介入其經(jīng)營活動,則等于破壞了一般性法則,使政府自身與平臺公司都失去其公共性。有人試圖舉幾個經(jīng)驗案例來證明政府在一些企業(yè)中擁有股權是一種有助于公共性的行為,如他們用挪威主權基金和新加坡的淡馬錫來證明這種觀點。但經(jīng)驗證明不具有一般性,也是不成立的,因為導致特定案例成功的因素很多,不能說它們的成功就是因為政府的入股導致的。并且這也涉及對“成功”的定義問題,因為政府扶持下的成功可能是讓其他人付出了代價,而這種代價由于“看不見”而被忽視了。
遵循和維護一般性法則才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如政府提供市場主體可以提供的產(chǎn)品或服務,并美之名曰“公共服務”,則是越俎代庖了。很多政府可以提供的產(chǎn)品或服務,如交給市場主體去提供,則效率會更高,成本會更低。當政府壟斷了這些產(chǎn)品或服務的供應之后,會使消費者付出更高的代價。
在本文中,我們說明了公共性的來源,認為公共性是遵循一般性法則的行動的結果,它和主體的自然屬性無關。公共性與公共產(chǎn)品不能畫等號。我們關注的問題也應該有相應的改變,即從關注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產(chǎn)品轉到關注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公共性。
。ㄗ髡呦嫡憬ど檀髮W教授)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