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冠心病、心絞痛等患者而言,價格低、見效快的硝酸甘油是關(guān)鍵時刻的急救藥?勺罱,不少患者發(fā)現(xiàn),常備的“救命藥”不僅價格漲了好幾倍,有些藥店還斷貨了。價格方面,過去每瓶100片裝,零售價16元;今年換成15片獨立包裝,零售價25.7元,單片漲價近11倍。廠家回應(yīng),漲價是換了新包裝,過去是機器自動生產(chǎn)線,換新包裝后生產(chǎn)線用不了,改成了手工包裝,所以生產(chǎn)效率也受到影響。(6月3日《工人日報》)
大瓶裝變成獨立包裝,100片變成15片,藥還是那個藥,價格卻漲了近11倍,,毫無疑問會加重患者經(jīng)濟負擔。可廠家卻美其名曰“保證藥效并避免浪費”,敢情還是在為患者考慮,藥廠的這波操作真是666,不能不令人“佩服”,簡直就是變相漲價的典范之作。須知,“救命藥”賣得是藥效,不是包裝,換個“馬甲”就漲價,這不是為患者考慮,而是在趁火打劫,用“救命藥”來綁架患者,令其在生命面前,不得不服軟就范,乖乖掏錢買藥。
近年來,藥品換包裝就漲價的情況非常普遍,其中有部分屬于合理性漲價,新包裝需要新工藝,確實增加了成本,但漲價并不多,患者也能承受得起,而更多的則是以換包裝為由頭,借機亂漲價,動輒就是幾倍、幾十倍的漲價,完全不合情理。其實,藥廠要想洗清漲價嫌疑,也很簡單,公開更換包裝后的生產(chǎn)成本,讓業(yè)內(nèi)專家來評估其是否合理,否則空口說白話,怎么看都信不過。
藥品與其它商品不同之處,乃在于藥品是以治療疾病為目標,重在療效和安全,包裝適度即可。如果僅是換個新包裝,對發(fā)揮藥品功效毫無作用,反而是在增加額外的生產(chǎn)和銷售成本,并通過轉(zhuǎn)嫁方式增加病人的消費負擔,進而導致社會總體醫(yī)療費用的抬升,浪費在不必要的包裝上。
可見,此次“救命藥”換包裝漲價近11倍的合理性,確實存在很大的疑問,廠家的解釋,并未說服大眾,反而引發(fā)輿論質(zhì)疑,說明其漲價理由缺乏邏輯性,值得去探究背后的真相。早在2011年,發(fā)改委就明確提出“同種藥品禁以換包裝變藥名變相漲價”,可禁令并未發(fā)揮作用,仍然有大量藥品依靠“換馬甲”漲價,導致藥品價格非理性上漲,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負擔。
藥品換包裝價格就暴漲,利潤亦藉此大幅度提高,如此簡單的牟利手段,實在是太過輕松,而費心費力研發(fā)新藥,不僅投入大,失敗風險更大。兩相對比,藥企自然會選擇簡易模式,躺著賺錢即可,何必冒險搞研發(fā)。長此以往,藥企的核心競爭力下滑,對社會的貢獻也會下降,不利于行業(yè)發(fā)展,也不利于新藥研發(fā)。因此,監(jiān)管部門需要采取行動,嚴把藥品審核關(guān),杜絕“換馬甲”之風,對借機漲價者,施以重罰,以嚴格控制藥品價格,避免非理性漲價。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