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外語考試改革之所以“推而不動”“落而不實”,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革配套滯后,過渡期存在政策“空白”。因此,改革不是簡單的“廢”,還要有條不紊的“立”。
“改革了,以后評職稱不再需要外語。”今年3月,《關(guān)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有關(guān)“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tǒng)一要求”等規(guī)定,讓不少企事業(yè)單位人員感到興奮。然而,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各地職稱外語考試改革卻未能如公眾期望的那樣一帆風順,除了部分省份破冰,多數(shù)地區(qū)和單位都還在觀望。何去何從,仍待解答。
“取消”還是“規(guī)范”?職稱外語考試改革的爭議還在繼續(xù)。毋庸置疑,這一設(shè)立20多年的考試制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提高職工綜合素質(zhì)、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等。但是,隨著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外語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及這一考試不斷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如今改革已是勢在必行。問題是,如何改、怎么落地,成為頂層設(shè)計和地方實踐的關(guān)鍵。
整體來看,職稱外語考試改革的進度處在中央提倡與地方落實、地方鼓勵與單位徘徊之間的“雙脫軌”狀態(tài)。其一,根據(jù)《意見》,職稱外語考試不再是“硬杠杠”,評審的權(quán)限也要下放,多數(shù)地方對此卻未置可否;其二,地方改革沒有帶動單位改革,有些行業(yè)、單位沒有出臺具體實施辦法。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來說,職稱外語考試改革的落實也并非明確“用人主體”的主導作用這樣簡單,還需要有細化的配套舉措。
由此看,這項改革之所以“推而不動”“落而不實”,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革配套滯后,過渡期存在政策“空白”。一方面,中央明確了職稱外語考試改革的原則,但如何落實需要結(jié)合本地、本單位、本行業(yè)的實際需要來科學論證、明細方案;另一方面,在改革過程中,如果沒有同步制定與現(xiàn)實相符的評價體系,管理人才、引導人才就容易留下政策空白。換言之,改革不是簡單的“廢”,還要有條不紊的“立”。只有建立起新機制、新規(guī)則才能補上政策縫隙,這就要求改革主體要有系統(tǒng)思維,統(tǒng)籌兼顧。
更重要的是,職稱外語考試改革作為微觀層面的機制革新,映照的是人才發(fā)展體制的變革。也就是說,各級地方如何與中央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頂層設(shè)計相銜接,是這一“改革觀望癥”背后的深層問題。既不能中央“大刀闊斧”,地方“磨磨蹭蹭”,也不能地方“先試點”,中央“一刀切”。相較而言,一些地方在近些年擴大職稱外語免考范圍,也是在發(fā)揮地方改革積極性上邁出的重要一步。面對深化改革,地方政府不能有管理的簡單化思維,要么僵硬地生套中央政策,要么只顧自己行政便利而停滯不動。改革的確有現(xiàn)實復雜性和各種束縛,與其猶豫搖擺,不如探索嘗試。
“千呼萬喚始出來,職稱外語要動真”。實際上,包括職稱外語考試改革在內(nèi)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針既定,也已進入施工高峰期。要保證中央改革的決心落地、方案落地,就要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地方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由此,地方既不能成為“中間一公里”的中梗阻,也不能成為“最后一公里”的絆腳石,而是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如此才能走遠、走穩(wěn)、走好。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