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行公告稱,對14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共2080億元,其中3個月1232億元、6個月115億元、1年期733億元,利率與上期持平。另外據媒體報道,MLF的詢量今后有望常態(tài)化。
今年以來,受到人民幣貶值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央行對降準這種強寬松信號貨幣政策工具使用越發(fā)謹慎,轉而采用各類創(chuàng)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基礎貨幣,來應對外匯占款下降而產生的基礎貨幣需求。
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里,MLF和PSL(補充抵押貸款)的地位越來越重要。SLF(常備借貸便利)基本上起不到投放基礎貨幣的作用,更多是在為維持利率走廊上限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而從余額變動上看,逆回購更多體現(xiàn)的是市場短期流動性的調節(jié),而MLF和PSL余額2016年以來一直穩(wěn)定增長,截至5月末,MLF存量為16375億元,PSL存量為14999億元,兩者成為基礎貨幣投放最穩(wěn)定的渠道。
2012年以來,由于國際貿易收支順差減少、對外投資以及企業(yè)和居民個人持匯意愿上升,我國外匯占款增速放緩。伴隨外匯占款下降,我國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也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由此,央行對貨幣政策的主動權開始上升。
過去,降準類似大水漫灌,人人有份,但調控效果不好,我國高杠桿和產能過剩帶來潛在金融風險上升和信貸傳導機制不暢,使得貨幣投放方式轉型成為必然。
央行副行長易綱曾表示,理順要素價格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金融資金或資本的配置與資源配置的效率密切相關。通過價格機制將社會資金配置給國民經濟的高效部門,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都是最有好處的。
從實際效果看,MLF和PSL除了投放基礎貨幣外,還發(fā)揮了其他作用。首先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央行不再給定基準利率,在市場已基本認可央行7天期逆回購利率作為短期基準利率的情況下,MLF利率則可作為構建中長期基準利率的基礎。今年以來,MLF投放頻次和期限結構增加,這既可以補充流動性,又可以給市場以更多的定價指導,可謂一石二鳥。PSL則通過政策性銀行主要投向棚改和脫貧攻堅,既是投放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又具備了結構性財政政策的特點。
未來,如果央行將MLF詢量常態(tài)化,實際上是提高了銀行的負債成本?紤]到目前央行正在對銀行的委外資金施壓,銀行試圖通過債市收益率覆蓋成本變得困難,這對有效的信貸投放未嘗不是利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溫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