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內“良心劇”迭出,但若要說到哪部最火,那無疑非《瑯琊榜》莫屬。按照“水煮”說法,劇中極具江湖號召力的“瑯琊閣”,就是古代的頂級民間智囊團。那2015年國內“火”的智庫又有哪些?
近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與公民項目(TTCSP)發(fā)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5》,就給出了答案:在全球智庫175強榜單中,有9家中國智庫上榜。其中作為中國非官方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的察哈爾學會,進入了《全球智庫報告2015》中的四個排行榜,表現亮眼,其中在極具權威的全球最佳獨立智庫排行榜中,它居第45位。
因在媒體做新聞評論之需,我少不了跟專家學者打交道,其中就有些智庫專家。涉及公共外交、地緣政治、國際和平等新聞話題,要請人發(fā)表高論時,找他們往往也是首選。而對他們提供的思想產品的觀瞻濡染,也讓我覺得,時下中國正需要這樣的智識發(fā)動機,特別是在大國治理方略面臨全方位接駁治理現代化形勢的關鍵節(jié)點上,中國更需要從如察哈爾學會之類新型民間獨立智庫中汲取思想營養(yǎng),也獲取智力支持。
都知道,隨著改革被導入“全面深化”的節(jié)奏,我國目前處在了國家發(fā)展轉型的關鍵窗口期,政治制度、政府職能等層面的內生變革,經濟步入增速趨緩與結構加速調整的階段,社會發(fā)展進入參與主體多元的時期,外交進入“奮發(fā)有為的新常態(tài)”,讓轉型呈現出多面特征。轉型不是“打通關游戲”,而要有前瞻視野和精密路徑設計。這就需要強效的“軟件系統”支撐,或者說思想層面的“供給側改革”。
正因如此,自十八大以來,智庫建設也被提到空前的高度。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發(fā)揮思想庫作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并在此后多個場合提此概念;2015年,《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的頒布,也令其進入軟實力乃至巧實力的戰(zhàn)略構建層面。政策重視,也令智庫迎來了潛在紅利期,像過去一年,中國社會智庫勢頭就很迅猛;而反過來,智庫體系培育完善,也必然反哺整個社會。
如果說,智庫是沒有學生的大學,是有明確目標和堅定追求又能異想天開的“頭腦風暴中心”,那民間智庫則能以其獨有優(yōu)勢,提供更多元更具無羈絆的思想。跟官方的相比,它可憑著跟權力臍帶更微妙的關系,讓更多大膽且有創(chuàng)見性的想法寄身,避免在受縛機制體制之下,成為對策士幕僚有組織化的復刻。所以有人認為,民間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fā)展的風向標,代表中國智庫未來的發(fā)展前景。
而要激活中國社會的智力資源,就需要社會各方珍視這些活躍在社會上的“大腦群”,倚重他們打開知識社會格局,也努力實現“‘官方—高校—民間’競合而生、官產學研并存于世”的良序局面。
我所了解的察哈爾學會,正是這樣影響遐邇的“大腦群”,也是“錦囊供應地”。它吸納了包括大使級外交官、外國前政要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等在內的大批專家,其豐實的人才儲備,也是社會的智力資產。而與中國和周邊國家外交等相關的思想產品,既能為重大外交決策提供參考,也能在國際舞臺發(fā)出中國非官方、有質地的聲音,并增進國家間的交流和合作。而在未來,這種包含著新理念與專業(yè)視角的非官方思想智慧,扮演的角色分量必然會不斷加重。
有學者將智庫的價值,歸結為資政、啟民、儲才、伐謀。而那些獨立民間智庫,也能憑其相對獨立性和開放性,在這些方面發(fā)揮更積極的價值。
廟堂之治,也需江湖上的“瑯琊榜”。而一個開放性的社會,也必然會從民間智慧“大本營”中發(fā)掘智力存量,進而推動社會增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