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5日,南昌市西湖區(qū)召開區(qū)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此次會議共7項議題,會前根據議題內容將時間控制在50分鐘左右,加上列席人員進出更替和討論的時間,會議結束時恰好10時10分,耗時70分鐘。(1月19日《人民日報》)
如果按50分鐘計算,每個議題平均只有7分鐘。其中第一個議題就占用20分鐘。可以想象,有些議題恐怕有個3、5分鐘就不錯了。政府常務會研究一個問題只有這么短的時間,大概只能留給領導說議題的關鍵詞了。除此之外,所有的議題必須是勢如破竹的順暢。
除非通報性會議,哪個會議不是為了發(fā)揚民主、集中民智,研究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呢?如果沒有這樣的目的,又有什么必要開會呢?開沒有必要開的會,上沒有必要的議題,那不是形式不是過場又是什么?
所幸,這次政府常務會議中,在研究整治喪葬陋俗工作方案時,有個基層領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讓這個會議多少像是在研究問題。如果有幾項議題也這么“不順暢”,用50分鐘的時間來解決,這樣的開會水平也是不同凡響。
然而,開會順暢是不能成為會議的價值判斷的。與沒有反對票就是團結的大會,沒有不同聲音就是成功的大會,沒有吵架就是文明的大會一樣,沒有很長的會時就是精簡的大會,這些都是開會的誤區(qū)。
會議開得好不好,時間不是唯一的指標,甚至時間長就不一定是會議的問題,關鍵是會議開得有沒有質量,能不能夠解決會前碰到的問題,有效推動會后的工作。我們經常嘲笑西方國家開會吵架甚至打架,卻不去關照別人會上吵架的背后,是意見的充分表達和交鋒,是街頭的平靜和事情的順暢。
筆者參加過一次基層單位討論上級工作報告的匯報會,開始的幾位基層領導都用一兩句話表明同意報告,沒有新的意見。沒想到,后面的7、8個單位領導比前面的用語更簡捷,贊同更堅定,偶有個別有意見的,倒顯得“另類”。因為筆者參加過基層的討論,清楚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種現(xiàn)象說明,如果開會興起和默認順暢,那是會扼殺會議生命的。
針對目前基層工作實際,抓會風不妨從三個字著手:一是“少”,基層主要是執(zhí)行是落實,少開會,就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做事上來;二是“小”,凡有必要開的會,一定要排除不必要的“被開會”,提高會議的性價比;三是“效”,不特指時間效率,主要指工作效果。一個有效率和效果的會議,自然會消除打瞌睡、玩手機、無故缺席等低級會風問題。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