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報一則掛歷式微的綜述,惹得媒體紛紛轉載。理由無他,皆因“掛歷”這種曾經被中國人青睞、頗有文化意味的生活現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隨著環(huán)保生活理念的倡行,不由自主地淡出公眾的生活和視野,成為人們對上個世紀懷舊的最后一抹余輝。
掛歷可謂風靡國人生活數十年,作為紀年紀事的書面載體之一,同時還承載著百姓們喜聞樂見的許許多多特別的內涵。如果硬要給其分類的話,開放改革后的掛歷可謂百花齊放:有明星掛歷、山水風光、企業(yè)形象、字畫剪紙、“宜忌通勝”等等各種文化內容。作為流行文化的某種載體,掛歷除了商品化的專門出版之外,很大部分是企業(yè)或法人單位為了標榜自己的理念,給客戶印制團體性禮品。這類印刷品雖然千姿百態(tài),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承載著發(fā)行者本身或者發(fā)行對象最直接的追求、夢想、理想。這種既大眾但又能夠凸現個性的印刷品可謂是發(fā)行者印得爽,受用者也掛得爽。
曾幾何時,印刷發(fā)行掛歷是中國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yè)”,現今的許多廣告大鱷、文化傳播大鱷、印刷發(fā)行大鱷們,誰沒有在“掛歷印刷”這個產業(yè)鏈上,挖過第一桶金?而從平頭百姓到達官貴人,中國家庭又何嘗沒有經歷過“視掛歷為年禮”的時代?幸虧那些年頭還沒有時興過度包裝,否則,“掛歷滿街走”的風尚,還不知會刮成什么樣兒!
掛歷值得令人懷念的地方,恐怕在于它的實用性和精神享受性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完美地結合于一起,而且雅俗共賞,同時每年都有每年流行的主題。這想起來頗有紀錄時代的意味,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們很好的研究題目或者研究樣本。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數字化生存的年代,掛歷這種曾經輝煌的“紙質媒體”,已經被手機、電腦的數字化載體所代替。
慨嘆掛歷的默默離別,不如關注掛歷這種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遷。在報道中,我們看到,掛歷的公共傳播功能逐漸弱化被其他媒體所替代,但是,在私人領域卻還有著自己廣闊的存在空間。這可能也昭示著,社會向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而文化載體的發(fā)展,也只有不斷適應小眾的需求,才具有向自由王國升騰的空間。
(責任編輯:武曉娟)